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十分重視政黨外交工作。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政黨外交工作是黨的事業(yè)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國總體外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政黨外交對于促進國家關系的建立、鞏固和發(fā)展,對于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理論
(一)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內容豐富、領域全面的科學體系。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理論是這個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實行總體外交,即以政府外交為主體,包括政黨外交、議會外交、經濟外交、文化外交、軍事外交等。同官方外交相對應,又有民間外交。政黨外交是我國總體外交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我國總體外交的理論基礎是中國特色外交理論。
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理論,從理論體系的基本定位來看,是這樣的一種次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外交理論——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理論。因此,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理論,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中國特色外交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把上述三者之間的關系搞清楚,就容易明確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理論的基本定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交戰(zhàn)線以及政黨外交方面的成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取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政黨外交戰(zhàn)略調整和確立新型黨際關系的前提條件和理論基礎。
(二)鄧小平的政黨外交思想奠定了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理論的基礎
鄧小平親自經歷了國際共運許多重大事件,同外國政黨領導人有過廣泛的接觸。在他任黨的總書記期間,長期領導了政黨外交的工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鄧小平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對政黨外交的指導思想和黨際關系原則進行了一系列論述,成為鄧小平外交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為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理論奠定了基礎。
1. 時代主題的轉換是確定國際戰(zhàn)略的關鍵,也是政黨外交戰(zhàn)略調整和開創(chuàng)新局面的理論依據。時代主題的分析、認識、判斷和確定,是關系到黨和國家統(tǒng)領全局的戰(zhàn)略問題。80年代中期鄧小平明確提出“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時代主題的轉移,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指明了戰(zhàn)略方向,也成為中國總體外交和政黨外交的理論指導原則。
2. 政黨外交要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在鄧小平理論指引和黨中央的領導下,政黨外交工作徹底摒棄了“文革”時期“支‘左’反修”和“支援世界革命”等思想,實現(xiàn)指導思想重大轉變,明確了政黨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務是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
3. 各黨要相互尊重、相互了解,互不干涉內部事務。任何大黨、中黨、小黨,都要相互尊重對方的選擇和經驗,各國都有自己特點,不要拿自己的觀點或模式強加于人。各國黨的國內方針路線是對還是錯,應該由本黨和本國人民去判斷,這樣就可把黨與黨之間的關系真正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甚至相互諒解的基礎上。
4. 各黨要求同存異,尊重對方利益,促進雙方合作。世界上存在著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差異,甚至分歧,但我們主張把著眼點放在尋求雙方的共同點上,要尊重對方的利益,促進雙方的合作。對存在的差異和由此引起的矛盾,要通過對話與談判和平解決,有時要有必要的斗爭,但不搞對抗,不搞爭論。
5. 對各黨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鄧小平主張不糾纏歷史舊賬,過去問題一風吹,不計前嫌,一切向前看,結束過去,開辟未來。
6. 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不應成為新型政黨關系的障礙。鄧小平說考慮國與國、黨與黨之間的關系,主要應該從國家的自身利益出發(fā),著眼于長遠的戰(zhàn)略利益,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不去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差別。
7. 提出黨際關系的獨立自主原則和同社會黨交往的關系準則。鄧小平總結國際共運正反兩方面經驗,強調政黨之間關系應建立在獨立自主、和平相處、互相尊重的基礎之上。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把“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的黨際關系的“四項原則”正式確定為我黨發(fā)展同外國政黨關系的準則。